夏天榴蓮高溫能放多久(榴蓮天熱能放多久)
2022-12-06
更新時間:2022-12-06 17:00:51作者:未知
(原標題:德國總理朔爾茨稱中國崛起不是孤立中國的理由 外交部回應)
資料圖
據@人民視頻消息,12月6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主持例行記者會。
有記者提問,日前,德國總理朔爾茨在《外交事務》雜志撰文指出,中國的崛起,不是孤立中國的理由,也不是限制對話合作的借口。他同時提到,當前世界沒有進入新冷戰,不認同中美將進行對抗的觀點。中方對此有何回應?
對此,毛寧表示,我們注意到朔爾茨總理的有關表態。中國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同各國開展友好合作。事實證明,中國的發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是全球發展的動力和機遇。孤立中國、限制對華合作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轉,互利共贏是人心所向。中國已經同世界經濟和國際體系深度融合,世界不會退回到相互封閉、彼此分割的狀態。任何國家都無法關起門來搞建設,“脫鉤斷鏈”“小院高墻”損人不利己。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離不開中國。中國將繼續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與各國共享發展機遇。正如習近平主席會見朔爾茨總理時指出的,中國始終以自身發展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中國發展同世界發展相互交融、相互成就。
延伸閱讀
在亞洲轉了一圈后 朔爾茨:歐美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
資料圖
直新聞:最近德國總理朔爾茨表示,歐洲和北美國家能夠享受的美好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對于朔爾茨的這個表態,您有什么觀察?
特約評論員 孫興杰:朔爾茨總理是在《南德意志報》舉辦的經濟論壇上作出上述論斷的,朔爾茨總理最近一段時間訪問了多個亞洲國家,包括參加印尼的G20峰會,在演講的開篇他也說要與聽眾分享一下自己亞洲之行的心得體會。因為新冠疫情,最近幾年很多多邊會議轉到了線上,而最近一段時間線下的外交活動逐漸多起來,對于政治家和外交官來說,實地的觀察和體驗還是非常重要的。
朔爾茨在亞洲轉了一圈之后,得出的結論是歐洲和北美國家的美好時光一去不復返了,背后的動力在于世界正在日益多極化,并且發生了結構性重組。其實這樣的判斷在幾年前就出現了,但是從政治家口中說出來,還是有不一樣的分量和影響,尤其是承認歐洲和北美失去了在世界上“互為唯一”的地位。
我個人認為,朔爾茨的說法一方面代表了歐洲,尤其是德國的一種憂患意識和危機感,德國和歐洲需要面對更加多極化的世界,在新的全球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重新建立自己的優勢。其中一個辦法就是要堅持全球化和多極化的方向,對于德國來說,全球化和區域化是德國崛起的重要力量,依靠全球化的市場,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德國確立了自己在歐洲以及世界上的地位。因此,朔爾茨認為,去全球化是德國不能接受的,他進一步說,去全球化、“近岸外包”等說法,本質上還是保護主義。
其實這兩年歐洲人也看到,拜登政府雖然口頭上要加強大西洋共同體的團結,回到多邊主義,其實在保護主義道路上走得越來越遠,比如說“通脹削減法案”就是產業保護主義,另外還施壓盟國,迫使這些國家加入到美國主導的產業小圈子里,包括所謂的“友岸外包”,本質都是保護主義的套路。德國和歐盟要保護自己的利益,就要戰略自主,在多極化和全球化的世界中重新布局,尤其是加強與亞洲的合作。因此,朔爾茨總理在最近一段時間訪問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亞洲國家,顯然,這也算是一種未雨綢繆的做法。
資料圖
另外,朔爾茨所表述的歐美的美好時光結束,也是當下世界發生的客觀的現實和未來的趨勢。歐美享受的美好時光是,穩定的經濟增長、低通脹和充分就業,其實還有一條就是高福利。這種美好的時光實質是歐美處于全球經濟金字塔頂端的超級紅利,歐洲和美國率先實現了工業化和城市化,全球范圍內出現了中心-邊緣的分野,但是隨著全球化進展,尤其是產業鏈、供應鏈的重組,亞洲等國家進入到全球經濟體系之中,工業化、城市化在全球擴散,生產、貿易、金融格局也發生了板塊運動一樣的變遷,中心-邊緣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甚至出現了結構性的重組,歐洲和美國在經濟增長、就業、福利等方面的優勢縮小,事實上從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這種結構性變化就已經發生了,在這種變化之下,德國的選擇無疑是順勢而為,融入到亞洲發展潮流中,分享亞洲發展的紅利,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國家加強了與東盟、印度等國家的合作,這也會加速亞洲地區格局的變化,對此,我們也要有充分的關注。
直新聞:據媒體報道說,荷蘭外貿大臣日前兩次明確表態,將在阿斯麥向中國出售芯片設備的問題上做出自己的決定,您有什么觀察?
特約評論員 孫興杰:荷蘭外貿大臣施賴內馬赫的表態至少表明,荷蘭在半導體設備領域要按照本國的利益和規則作出決定,而不是對美國出臺的一系列保護主義的做法亦步亦趨。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近期美國商務部負責出口管制的官員訪問荷蘭,其實就是游說和施壓荷蘭,將荷蘭束縛在美國打造的半導體產業的小圈子里。美國政府之前出臺了所謂芯片法案,并不是為了促進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而是要拼湊一個美國主導的排他性的產業鏈聯盟,進一步說,這是一個主要針對中國的產業技術陣營。
當下大國競爭越來越體現在產業和技術的競爭,我們或許可以將半導體產業視為戰略科技產業,戰略科技產業處于全球產業體系的金字塔頂端,占據金字塔頂端就可以獲得壟斷性地位,進而可以操控全球產業發展。拜登政府以“小院高墻”。重組產業和技術聯盟,試圖為美國的霸權地位挖一條護城河,但是,半導體產業已經全球化了,脫鉤斷鏈的想法很難落實下去,無異于傷筋動骨,包括美國的盟國都是受害者。
眾所周知,荷蘭的阿斯麥是世界頂尖的光刻機生產商,如果沒有荷蘭的參與,美國主導的陣營就很難組建起來。光刻機這樣的技術和設備的確是具有雙重屬性,一個是戰略屬性,一個是商業屬性。所謂戰略屬性就是關系到國家安全,或者說構成了國際安全的基礎,事實上,荷蘭也沒有將最先進的光刻機出口給中國,在高科技出口領域,安全和戰略的考量是一直存在的,中芯國際在幾年前訂購的一臺極紫外線光刻機本來要在2019年交付,但是一直沒有獲得出口許可。阿斯麥出口到中國的是上一代產品,其實戰略屬性已經大大下降了。
資料圖
另外一個就是商業屬性,光刻機也是一種商品,是半導體產業的重要一環,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阿斯麥在中國市場的營收、員工、利潤都占15%以上,而且隨著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會進一步突出。因此,戰略科技產業需要在戰略性和商業性之間進行平衡,問題在于,美國現在出于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打壓和圍堵,已經不顧光刻機的商業屬性了,這是讓荷蘭非常難以接受的原因。
半導體產業已經深度全球化了,美國也是半導體產業體系的一員,但現在美國要求自己的軍事盟國加入到產業技術的小圈子,其實是一種綁架行為,包括荷蘭、日本、韓國等半導體產業強國,被生拉硬拽加入到美國拼湊的小圈子,其實是在砸這些國家的一些企業的飯碗,其實是“惡霸”的行為。當然,戰略科技產業的商業屬性也意味著美國的做法也必然會引起盟國的不滿,荷蘭的表態就是最明顯的例證。
作者丨孫興杰,深圳衛視《直播港澳臺》特約評論員